他曾随大师问学,却甘愿与孩童为伴 二维码
他身体不便, 却带学生游学四方。 他未读大学 却成为大学教员 他没有背景, 却追随大师的身边受教。 阶级斗争年代, 他一门深入古文字, 进入首部《甲骨文字典》编撰组 他笔墨横姿,书法遒劲, 人生同样酣畅洒脱。 他曾是四川省张海迪, 四川省政协委员, 四川省残联副主席, 他的专利曾走入人民大会堂 ...... 他曾是一个传奇 却在最辉煌时刻离开 默默地蛰伏于 北京一所小学 说文解字 教书育人 寻文脉之源 培文化之根 他是谁?
京郊,小桥流水、画廊慢回,大鹅戏水,一个看似园林的所在,却是一所学校,树丛掩映中的国学部,黄波先生在这里给孩子们上课。 周五下午,黄波老师给会讲《说文解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变。让学生明白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国学部进门有孔子塑像,背景挂着黄老师用金文书写的《大学》,窗边兰草婷婷,氛围素雅古朴,旁边一个中式茶室,上课之余,黄老师偶会在此与访客喝茶,有时也会聊起往昔。
少城文化圈 宽巷子、窄巷子 众多饱学之士 学习、喝茶、论道 亦师亦友
少城在成都城区西部古文化遗址处,文革后期这一带很多老先生,成为了黄老师古文化的领路人。 1976年高中毕业后。黄波先生得过小儿麻痹症,没有下乡,到街道的生产组刻蜡纸,认识了杨国才先生。杨先生是黄埔二期毕业的,跟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后人学过书法,解放后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杨先生教给黄波伊秉绶的书法技巧和甲骨文,还送他本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
篆文、金文、甲骨文 《诗经》《左传》《说文解字》 见识“倒背如流” 图书馆里坐三年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一生中非常美好的时光。”黄老师回忆道,“行楷书的学习得到齐白石在成都的入室弟子余兴公先生的亲自传授,还有幸认识了李金彝、陶亮生、陈子庄、吴一峰等在当代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师长。有时聚在一起,这个教我读《左传》,那个叫我学《诗经》。有一次,在茶馆里,有位老先生争急了,呱呱呱背了一大段,没人能听懂。背完他说,知道吗,这就叫“倒背如流”!他原来倒着背的。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 在文字学方面,黄老师下了苦功夫。当时得到一本《说文解字》,黄老师曾经在报纸上把其中9353个字写过两遍。后来还用甲骨文、金文集字,把一些好对联换成篆书。这就要想办法查资料。有些字在古文字里没有,必须借用其他的字,由此了解转注、假借等文字学知识。 从1976年到1979年,黄波老师在成都市图书馆坐了三年时间。三年苦读,黄波掌握了目录学,了解了图书分类。并且还在里面认识了另外一些好老师,学到了更多的学问。 回忆起这段,黄波感慨地说:“我现在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教学生,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那么多老先生无私地教过我。而我们这一辈人之所以不能成为象徐中舒先生那样的大师,是文革十年小学阶段没有童子功,胸无点墨,腹无诗书,后来再努力,还是缺少了许多。因此,时代决定我们这一代要做的就是呼唤大师,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国学的基础教育。” 1979年被恩师发现 进川大古文字研究室 《甲骨文字典》 而就在这个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的古文字时,一个奇妙的机缘向他打开了大门,中国历史学界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走进了黄波的生活,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在图书馆,黄波从《文物参考》《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杂志上辑录解放后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编写了《殷周金文辑录》。油印了一百本,成本费一块钱一本。 当时成都大学学生秦和平一口气买了五本,送了一本给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徐先生很吃惊:我在成都呆了几十年,还有这么一个搞文字学的先生,竟然没有见过!就到处打听。 徐先生没想到的是,黄波当时只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徐先生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国语》,线装繁体竖排没标点,让黄波读。读完后,又拿来一首诗,叫他写成小篆,黄波只错了两个。老先生很激动地说,就凭这两条,可以证明这本书一定是你写的。 徐先生当时正主编《汉语大字典》,又准备编写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刚成立了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黄波从美印厂辞了职,到徐先生处上班。 当时已经开始《甲骨文字典》的编写。甲骨文不能排版,只能手写影印。《甲骨文字典》里所收的字形二万多个,出版后学术界对这些字一点没走形评价较高,都是黄波在一本一本的甲骨文著作中间,带着放大镜用硫酸纸描下来的。
自学成才的典范 追随恩师不离左右十余年 徐先生给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写了一封信,教育部派一位司长到四川,组织了由川大和川师大教师构成的七人专家组,组织专门针对黄波的考试。专家组认定黄波具有大学本科的学历水平。1983年黄波正式入职四川大学,职称为实习研究员。 1983年,《四川日报》刊登了报道黄老师的报告文学。四川省政协随后把黄波增补为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曾连续三天头版报道黄波自学成才的事迹,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页曾专题报道黄波事迹。黄波老师被称为“四川省的张海迪”而名声大振。 黄波老师在川大工作期间,办公桌就设在徐先生书房。胡厚宣、张政烺、姚孝遂、李学勤、饶宗颐等大师级的学者都是这段时间认识的,这对黄波影响非常大。王国维先生提出史学“二重证据法”,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结合起来,徐先生再加上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主张“三重证据法”。没有三重证据,不要轻易下结论。1983年,徐老把《怎样考释古文字》用宣纸写好盖上印赠与黄波,这成为黄波一生最宝贵的珍藏。 人生不怕归零 要命的是忘了初心
1991年,徐先生去世。1994年后,黄波离开川大了。 1991年,黄波发明了仿宣水写纸——不是现在市面上的涂布水写纸。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开新闻发布会时,三个副委员长出席,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后来拿到稿费和专利费二十多万。于是黄波和人合作成立成立四川省台谊广告公司,做过酒、茶、兰花、牛肉干等广告,还有郫县豆瓣厂、竹叶青茶厂、春泉酒厂等的产品策划。 作为四川省残联副主席,肢残人协会主席的黄波又为开办四川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奔波,还做过玉器和黄金的销售,做过蜡染和扎染,甚至涉足过餐饮,印刷更是老本行。 黄波笑言:“今天我的文字学研究如果说能进一步,也是得益于这些生活阅历。我做过一段时间翡翠生意,自己到深圳去进货,熟悉工厂里玉的整个生产过程,由此了解古人解玉的原理。回过头来讲《说文解字》的玉部字,就可能更深刻。” 黄波热爱生活,尤爱美食。在成都时曾任好几家成都餐厅的顾问,规划菜系,敲订席单,对新菜命名。谈起美食他也是滔滔不绝:“中国是美食大国,却没有一本中国烹饪法的专书。汉字中间很早就有“甑(蒸)”、“煎”、“烧”、“烤”、“炕”、“焖”等字,我就从文字中梳理出近100多种烹饪法,每种烹饪法除了讲明器具之外,还包含了火候在里面。如果出一本书,再附上这种烹饪法所作菜肴的照片,一定是畅销书。” 京郊燕南 无人所识,也自幽香 行四教,传六艺 成才的平台 2006年黄波来到北京。他在京郊住下,书斋取名“垣庐”,并以此为号。他养兰花,写书法,做文字理论研究,力图建构一套汉字形意学框架,同时开始带学生。虽然居处低调,但学生和家长口碑相传,学生渐多。 教书法,也是调性情。黄波老师根据学生性格的特点,给每个学生写不同的字体。比如性子躁一点的,就用静一点的字去调理。不是每个人都照着一样的字帖练。学生几年下来,不仅要会篆、隶、行楷等多种书体,还要有自己最精通的书体。 多年教学,让黄波老师对书法是心性之学有相当的认识。“初次拿毛笔写字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想了再写,一种是写了再想。两种情况下心手都不能相应。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做到心手两忘,知行合一。方法有很多,一个学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该三觉并用,而非仅仅用视觉。”黄老师感言。 文字与书法相表里 诗教与乐教生发 龙虫并雕 知行合一
当越来越的孩子开始跟随黄老师学习经典文化,其中有不少家长希望全天把孩子交给黄波学习。这时候,黄波开始思考国学教育的出口问题。“如果我没有给一个孩子找到他的出口,我不会收这个孩子”。 黄波老师一直寻找经典教育和西方现代教育以及体制内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孩子扎下传统文化深根的同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读过私塾,背过四书五经的孩子,黄波用文字和训诂把“四书”给他们梳理消化。但黄波老师的视角更为深远,他不是把目光仅仅放在孩子们眼前的读经写字画画,而是为他们最终成才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定制合理的教学次第,引导他们走上社会安身立命乃至实现自我价值。 他提出了“蒙正、启智、肃志、广才”的国学次第,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给予最适当的营养,以文化的底蕴养根,目标是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在各自的专长领域里走得更远,拥有中正平和的性情和有仁有义的品格。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跟现代社会脱节,而是为了在现代社会里更加游刃有余,生活和工作中更能把握自我,挥洒自如。 为此,黄波老师走出了京郊别墅中的书院,出任北京凯博外国语学校国学部主任,就是为了搭建孔子的“行四教(文、行、忠、信。)”“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得以和现代教育及体制内教育相融合的完善教育平台。 假期,黄老师带学生游学四方,走川蜀,游齐鲁,下浙东唐诗之路,在路上学文化,访名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文化在学生们心里活起来。 他曾随大师问学,现在却甘愿与孩童为伴。
下一篇当国画家走入小学课堂
文章分类:
国学部
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