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剑桥娃,娃娃各不同,他们最重要的经验都是啥? 二维码
每年剑桥录取的孩子,性格各异 有的沉稳,有的顽皮,有的善辩,有的爱文艺 但是被剑桥青睐,他们有什么共性? 他们最重要的能力和经验都是啥? camford 娃娃各不同 2018年,十七岁的陈飞扬在他的毕业典礼上提问:“究竟什么是自我?”他是一个沉迷哲学思考的孩子,而他的同班同学,同年也进入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袁莹格,却是一个爱写诗的文艺女孩。 2020年,酷爱绘画艺术的曾雨萱说,穿越茫茫太空,我们看到了最不可思议的宇宙的奇迹,这一切都指引着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和世界。现在她正在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系学习。 2021年,十六岁的朱明帅因为对新冠疫苗研究得到剑桥大学自然生物专业“提前录取”,被问到对于教育的看法时,他回答得相当轻松,我觉得主要还是要适合自己吧,就是在不会过度劳累的情况下,还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样有利于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他是一个看起来安静内向,却在关键时刻有着异常爆发力的孩子。 2022申请季,同一个中学的学弟王行润也收获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物理)专业的录取。自然,他也是和学长学姐不一样的另一种类型。单纯又深刻的他说,我希望未来我不会成为一个不真实的人。 采访过那么多剑桥娃,他们同为剑桥大学博士校长刘煜炎的门生,从同一所学校走出,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孩子,也每人个性不同。 但是他们又有着惊人的共通性,他们的主动力、专注力和思维力成就了他们优秀的学术能力。 这些能力是怎么养成的呢? camford 主动 给自己制造难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是个难题。 遇上具有学习力的孩子,这都不算事。甚至,他们是那种没有难题也会给自己制造难题的孩子。 凯博初中物理老师张志恒,对此印象颇深。 “王行润很会主动性学习,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困难,而是把它当成挑战而产生兴奋感,他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 有一次物理课,一道滑轮的题目完成后,老师要求大家把题改得难一些。 老师先抛砖引玉,把题改成由人来拉滑轮。同学们活跃起来,有人说,再挂一个重物看看?......难度越来越大。 这时王行润又开脑洞:假设人在河里又如何呢?......他又提出人和滑轮之间加杠杆,人在河里拉杠杆,杠杆拉滑轮,再拉滑轮组...... 改到最后,大多数同学都做不出来了,只剩王行润和杨千皓俩同学还沉浸其中。到了下课的时间点,老师说留着当作业,王行润却不走,一直拉着老师讨论,到底把这个题目给磕出来了。 △来凯博学校的第一天 “王行润是个热别纯粹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心无旁骛,非常专注。”张志恒老师说,“这种专注,一方面来自对学习的热爱,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思维力的支撑。” 而王行润自己说,如果你把学习当成任务的话,它其实就脱离了学习本身。 对于学习的爱,他是纯粹而专注的。 剑桥娃们对待学习的专注态度一直影响着其他同学。 “我觉得他们会带给我生命的力量,和他们在一起会感到学习是有品味有尊严的。首先是他们认真的态度和对事情的热情,他们有梦想而且会执着地去追求。”高泽都同学曾经这样描述和陈飞扬、袁莹格等学霸相处的感觉。 对于热爱的事情,你会还觉得难吗?主动力和专注力的背后,是热爱。 向“难”而生,也是刘煜炎博士在剑桥收获的精神传承之一,他的导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难题,要我们剑桥的学生干嘛?而这些品质,在他的学校里,在学子们身上,也生根发芽。 camford 专注 懒孩子的生产力 你相信可“懒”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力吗? 2021年进入剑桥大学数学系的杨骏砼就是一个“懒娃娃”。 “周末回家补觉的时间,每天超过15个小时,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够懒了吧?”这是骏砼妈妈对他的画像。 但是骏砼用充分的休息,换来了用在学习上那“2个小时”的专注力高能无敌。 无独有偶,在同学们眼里,王行润也不是那种最用功、死用功的学生。比如,他始终保持着每晚10点睡觉的习惯,雷打不动。 △阅读是长期的习惯 但他课上的效率太高了!王行润的同学高欣然描述,课上只要他在听,就会听得非常专注,而且他是带着思考去听的。很多人可能是看起来也在听讲,但是他就只是在听,他不会对这个内容进行思考。 况且,同样是上课,他们不仅在接收,用自己的头脑加工,他们会输出思想,这是一种双向式学习。 因为凯博的课堂是讨论式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主题研修模式的学习,让孩子们达到双向式学习。知识只有学到的才是自己的,与听过多少课无关,能从大脑输出的东西,才是真的学到了。但主动不仅仅是输出,输入的方式也很关键。 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剑桥娃们有用的经验很多,比如讲题式输出,还比如追问式输入。 camford 追问 有没有问题? 可能大家都遇到过一个熟悉的场景,老师讲完课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然后学生纷纷摇头,老师就安心地下课了。 没有问题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传统单向课堂中可能是好事,因为这种课堂主要的任务是传输知识,也就是把信息形态的“知识”播放出来,学生方面像是接收器,收到就行了。但这些信息如果不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是不会形成他们自己真正的认知和智慧。 有人说,“科学的发展就是让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拥有300年前顶级科学家的认知”,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拥有了这样的一些书本信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算法,仍然不足以应对这个世界。 王行润可能是传统课堂的一个另类,他是一个永远“有问题”的人。课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课下还经常追着老师。打破沙锅问到底。 除了是什么,他更关注后面的为什么,还有为什么的为什么......他辩论起来非常执着,遇到问题大有不辩个清楚不罢休的气概。以至于有人说他是个“杠精”。 但这样的“问题精”,在凯博的剑桥娃中真不少见。上一届学长朱明帅,也是一个酷爱提问的孩子。疫情期间他保持跟老师“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互动模式”,不是在提问中,就是在提问的路上。 2012届的师姐郝煜常常半开玩笑地说她考上剑桥大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抱大腿”!所谓抱大腿,就是她一边学,一边不断的去问,真正把“学问”这两个字落到了实处。 这个“秘密武器”到了剑桥依然生效,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努力的跟那些优秀的学生去请教,跟老师请教探讨。合作探究的习惯不仅让她在剑桥面试时胜出,更让她不断获得加速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进入牛津大学读博。 凯博的老师不会觉得这样的孩子麻烦,他们会引导这样的孩子如何在保持自主天性的前提下,跟同学们融合。在这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新型课堂。 刘煜炎博士会对学生说,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你们没有问题,我最高兴的是看到你们总有问题。 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一次次地从未知到达已知,但已知是我们的目标吗? 不是的!我们从未知到已知的一次次穿越火线,一次次走的路,一次次启动我们思维的模式,一次次寻找路径的过程体验,这才是智慧生长的过程,这才是我们学习力生长的宝藏之路。 camford 研修 智慧是生长出来的 初三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展开了一次针对人文事件的项目式学习,语文课上同学们热烈讨论巴黎圣母院大火。刘博士突然走进课堂,参与大家的讨论。 “王行润特别积极发言,应该是全班举手发言最多的同学。他发言的时候,不受环境干扰,心无畏惧,很享受讨论和发言的气氛。”初中班主任胡波老师说,“辩论结束后,他们几个孩子还半玩笑地让刘博士坐稳,给他按摩肩膀。他们笑得很开心。” 自由的学术氛围,不仅让不思考的孩子开始思考,让爱思考的孩子更爱思考,而且还是一个智慧的生长机制。 如果你爱玫瑰,是摘来或者买来花朵插在花瓶里,还是种上一棵玫瑰树,年年都能迎来玫瑰的盛开呢?知识的获取也是这样。 这样的生长机制,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小组学习和师徒制、学伴制的模式能够形成优秀的加成反应。非常重要的是原点主题研修的学习模式,一种以大容量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问。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持自我怀疑,也许是通向真理的阶梯。 在这样的场景中,认知在颤抖,好像天空在燃烧,这才是热情主动的学习,主动力、专注力、思维力全方位打开。 而这些能力,才会成为孩子的真正竞争力。 camford 共赴 剑桥追梦 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包容和关爱中,王行润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力,也完全融入了互帮互学的场域中,他经常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工作,帮助同学答疑甚至授课,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行润在同学们之中人缘非常好,很受大家喜爱和信赖。课上课下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够帮忙解答,班级文艺活动他也能勇担重任。”高一班主任王丽老师说,“对待学术问题,他善于思考和提问,乐于钻研,敢于发表自己观点。课上总可以看到他提问或者与老师同学们热烈讨论,并且经常把这种研讨延续到课下,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严谨和执着。” △给同学讲课的朱明帅 高一下学期遭遇新冠疫情,学生们一度无法返校上课。面对AP考试的巨大压力,网课效果又不及线下备考理想的状况,班主任特邀请班里学术优秀的同学进行周末线上课程,行润也是受邀同学之一。 行润和小伙伴一起提前学习,备课,讲课,组织大家训练和备考。同学们都反馈行润的课讲解非常清晰,非常专业。最终也有许多同学受益于他的帮助,拿到了4-5分的好成绩。 “他讲题特别热心,除了给本班的同学讲,还利用周日晚上给下一届学弟学妹讲化学。”高三AL的班主任林艳老师说起这个小老师也津津乐道,“孩子们特别喜欢他,把他当成是我们班的团宠。” △做小老师的袁莹格 教学相长,这是几乎每个凯博走出的剑桥娃们都曾拥有的经验。 2018届学姐袁莹格曾经每天花两小时给同学讲题。 “特别开心的是,一个小组虽然大家的学习认知水平可能会有慢有快,但是当你发现你给别人讲一道题,他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他会很开心,友谊变得更加深厚。”袁莹格说,“这不仅仅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帮助自己的过程。” 这些剑桥娃,或者内向,或者开朗,看起来和我们身边的孩子没有太大的不同。 但是他们一旦开启了自我迭代的思维空间,就打开了通向这个世界背后科学规律的种种连接,他们彼此影响,互相带动,在追求卓越的跑道上飞奔。 主动力、专注力和思维力成就了他们优秀的学术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不再是眼前的书本和卷子,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宇宙、生命、世界的奥秘和规律,是人类认识边界的无穷探知。 正如王行润说说,不去为哪些金钱利益所躁动,安静而心无旁骛地做科学研究,这是他理想中的幸福。 △和爸爸一起读书 王行润的成长故事,其实不仅是一个学生的故事,在一个终身学习开启的年代,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建立自己的学习力?我们是选择购买、采集还是生长认知?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按钮 |